English

拥有健康人格至为重要

1998-04-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陆小娅 我有话说

记得十多岁的时候,我曾责问父母为什么没让我从小学习一种乐器,当时父母的回答并不令我满意。所以,当六岁的女儿提出要学电子琴时,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她。然而,女儿学琴不久,家里的气氛就变了。为了纠正女儿的一个错误,我常常和她发生冲突,结果弄得不欢而散。一天在单位吃午饭,一位男同事说:“我们楼里每天傍晚就有几个‘女高音’开始嚷嚷,你一听,全是为孩子练琴的事。”我心理“咯登”一下,心想,怎么自己也掉进误区里去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琴童”的父母和我一样,不知道孩子学琴究竟有多难,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学琴的内在动力。对于孩子学琴,家长们存在许多误区:以为乐器是万能教育机,它既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又能培养毅力;以为只要孩子努力,琴就一定能弹好;以为如果家长不监督,孩子就不能练好琴;以为学琴越正规越好,绝不能让孩子随便弹;以为孩子学了琴,就一定要参加考级……据1996-199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对城市独生子女进行的一次调查,有52%的独生子女学过乐器。有这么多的孩子学琴,家长又存在这么多的误区,那么,练琴生活究竟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一书,把学琴儿童的命运作为单独的一章,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关于儿童学琴最深刻、具启发性的论述。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家长和教孩子学琴的老师,都会从中得到教益。

比如,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人,不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较量,还需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感受。一个崇尚、喜爱艺术的人,比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有着更高的生命质量。而学琴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感性需要,使他们能够体验生活的美。正因为如此,业余学琴的“学好”,就不应该以专业化的演奏技术为标准。

作者还告诉我们,学琴并不是富贵人家和音乐天才的特权,大多数孩子都具有学琴的条件,家长需要具有的心理准备是:生理与音乐才能方面的条件对孩子的制约,不是能不能学,而是学到什么程度。在音乐演奏领域,努力对才能不足的弥补是有限的,这是家长需要接受的事实。

作者还特别分析了“学琴人际氛围”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指出“经常的失败”和“否定性的评价”只会摧残一个人的自信,也很难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打骂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

其实,学琴何止是学琴,它是家长自身人格状态和教育方法的体现,也是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比考级更重要的,是拥有的健康人格。在五线谱和健盘的背后,有着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